Mongoose House Technical Edition

20年前的边缘计算

今年伊始,伴随着5G商用化的步伐,IoT市场日渐成熟,边缘计算成为了热点。说到边缘计算,让我想到了二十年前我参加了一个NASA的项目…

1990年4月24日哈勃望远镜升空,由此开启了它至今长达近30年的服役历程。哈勃望远镜每天24小时会持续不断的捕捉到大量的来自宇宙的信号。而这些信号中,绝大部分是噪音,没有任何科研价值。所以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来把这些噪音过滤掉。但NASA的科学家发现,按照当时的算力,计算机根本处理不了这么多数据,或者把大量的计算资源浪费在处理这些噪音上,性价比实在太低了。

怎么办呢?

NASA的工程师们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。上世纪90年代,个人电脑进入家庭,互联网开始连接千家万户。NASA的工程师在网站上说明了他们的困境,然后号召全世界的网民从NASA的网站上下载一个屏幕保护程序。NASA的工程师把需要处理的数据打包成一个一个小的package。当这个屏幕保护程序运行的时候,就会从NASA的网站上下载一个package,然后开始在装有这个屏幕保护程序的计算机上计算。当计算完成,这个屏幕保护程序就会把计算结果再上传到NASA的服务器上,然后下载一个新的package,继续计算。如此往复。

这个计算只是在计算机运行屏幕保护的时候进行,当屏幕保护结束,计算便停止,下次屏幕保护启动后,会从上次计算中断的地方继续。当年486的机器,运算一个package大概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。不过还好,这种计算对用户来说是无感的,唯一的可能会多消耗一些电力。并且NASA还很贴心的在他们网站上公布一个排名,每个参与者都能看到你总共帮他们算了多少package,你对这个公益项目贡献了多少算力,在全世界范围内,你的排名是多少。

时过境迁,彼时的NASA页面已经找不到了,这个大概就是20年前的边缘计算吧!